新闻动态
2025-08-07 14:13 点击次数:158
《资治通鉴》第八十八卷 晋纪十
西晋·晋愍帝建兴元年(癸酉,公元313年)
【原文】
琅邪王睿以前庐江内史华谭为军咨祭酒。谭尝在寿春依周馥。睿谓谭曰:“周祖宣何故反?”谭曰:“周馥虽死,天下尚有直言之士。馥见寇贼滋蔓,欲移都以纾国难,执政不悦,兴兵讨之,馥死未逾时而洛都沦没。若谓之反,不亦诬乎!”
睿曰:“馥位为征镇,握强兵,召之不入,危而不持,亦天下之罪人也。”谭曰:“然,危而不持,当与天下共受其责,非但馥也。”
【语文】
译文太长,略过
【解析】
讲《史记》的王立群老师讲过一段话:
只琢磨事,不琢磨人的人,这种人为的是事业。
只琢磨人,不琢磨事的人,这种人为当官。
只琢磨钱的人。这种人为了发财。
既琢磨事又琢磨人的人,这种人能成大事。
既琢磨事又琢磨人还琢磨钱的人,这种人了不得了。
这5种情况的其实讲的是一个问题。
即,你想成多大的事,你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有多复杂。
如果你想成事,但是缺了某一环,这少了的一环会反噬你自身。
回到上面材料是一段关于扬州都督周馥的讨论。
先说一说背景。
西晋八王之乱打完,匈奴汉赵立马趁机南下,朝廷不敌,局面崩溃。
周馥建议朝廷迁都以避锋芒,再伺机反攻。
讲实话,历史上但凡提这种建议的,有一个算一个都会被喷得要死。
因为政治不正确。
你想,一个王朝被打得要迁都,天下会怎么看?肯定是威信扫地。
周馥这个建议一经提出,立马遭受到非议。
但这事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建议本身,而在于周馥的汇报让司马越非常不爽。
司马越作为八王之乱最后赢家,朝政掌握在他的手中,但是将军苟晞和司马越关系不对付,两人隐隐有分庭抗礼之势。
在周馥的汇报中,他建议朝廷迁都到寿春,利用两淮、扬州、荆州的人力物力修整。
他的建议到这里,也没什么问题,但周馥犯了2个大错。
第一个,司马越掌握朝政,周馥的上书没有先交给司马越,而是直接上朝堂讨论。
这就相当于是越级汇报,在挑战司马越的权威。
第二个,在周馥的上书中,重点突出了要招苟晞和幽州的王浚来参与朝政,但对于司马越压根就没提。
这等于就是说,另起炉灶不带司马越玩。
结合之前提到的,司马越和苟晞两人不对付。
你说司马越看到周馥着上书,他会怎么想?
这不就是周馥和苟晞联合起来向他开炮要搞他嘛。
这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司马越大怒下令围剿周馥。
再回过头来看上面材料提到的华谭和司马睿的对话。
不难看出,都知道周馥死的冤枉,也知道他的建议是对的,更知道周馥之死无关政见分歧,只是因为权力斗争而已。
但知道又有什么用?
两晋交替的那个时代,天下就是如此黑暗,太正的人是没有生存空间的。
周馥以为,只要即说的对,别人就会听,以为只要有道理可行,这事就能成,以为自己是为朝廷分忧,就能为百官接纳。
但周馥太天真了。
他以为,只要自己讲道理,别人就一样会和他讲道理。
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。
身居高位,依然如此天真,命运可想而知。
在司马越的眼中,周馥挑战自己的权威,必须要死。
至于周馥的建议,完全可以弄死他之后再找人来执行。
毕竟,建议本身是无辜的。
【闲扯】
周馥的天真就像大多数人的看待这个世界一样。
你以为你讲的东西是对的,别人就要听你的?
这个世界的运行的规则向来有两套,一套是事物本身的规律,另一套是一人构建的社会规则。
你很难说哪个更高级,但是可以确定的是,任何事情都包含了这两个东西。
你光说事,不考虑人,你这事成不了。
你光想着人,不思考事,同样你这事还是成不了。
就像开头提到的。
你想成多大的事,你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有多复杂。
如果你想成事,但是缺了某一环,这少了的一环会反噬你自身。
周馥没有考虑司马越这个人的因素,结果他自己就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了。
思考事,把事想透,很多人在这个方面都很厉害。
但是在思考人的问题是往往力有不逮。
一方面是容易陷入到想当然的思维误区中。
另一方面是对人性的不了解。
再一方面是自以为自己懂,其实并不懂。
要我说,事和人,那个更重要?
我觉得,人才是最重要的。
因为,事别管你如何变化描述,事终归是为了人服务的,离开了人,是有的事也就没了意义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今日古籍:造葬吉日精选。
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快速上岸最强的回血导师qq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